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024-05-16 10:02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范围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都为污染物的处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允许排放。然而,目前地表水体中的许多污染物,特别是一些高浓度、有毒、致癌、致畸的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难被彻底净化,或者由于处理废水量大、处理时间长,加上环保技术相对落后,造成大多数废水处理设备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下,处理工艺复杂,处理费用很高,致使许多工业部门的大部分污水根本没有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已污染的地表水体很有可能进一步入渗污染地下水。值得重视的是,河流渗滤系统对入渗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这种自然净化过程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已污染的河水在入渗地下水过程中被河流渗滤系统净化的机理和净化效果,从而更好地利用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避免河水中污染物进一步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
针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水质状况等实际情况,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应用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热点问题。如德国很早就开始研究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尤其是在1986年莱茵河发生污染事故之后,德国环境保护局等政府机构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对河流渗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取得丰硕成果并部分运用于实践,目前,整个德国饮用水的供给总量中约16%是通过河流渗滤系统净化作用获得的。近年来,美国环保署也不断加大对河流渗滤系统研究的资助力度,仅2001年就资助了至少四个项目,总经费超过200万美元,例如在河流渗滤过程中,颗粒物及病原体的去除作用研究获得了536 000多美元的资助;同时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已在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加州、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等地的城市供水处理过程中开始运用河流渗滤作用,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受德国等国家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的吸引,匈牙利、韩国、瑞士等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研究目的所限,而且发达国家水环境状况好转,严重污染河流比较少,因此,目前国外涉及污染河水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较少,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强化措施的研究尚不多见。
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将河流渗滤系统应用于水处理的时间可能更早,但开展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只是近年来,有宿青山等(1991,1993)、翁焕新(1995)、翁焕新等(1997)、俞艳荣等(1998)、马唐宽等(1998)、薛禹群等(1998)、谢水波等(2000)以及吴耀国等(1999、2000、2002a,b)、李金荣等(2004)利用野外监测手段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一些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河流渗滤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净化功效,但对河流渗滤系统中特定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而关于其强化措施研究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少。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表明,河流渗滤系统可以显著地去除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素、颗粒物、病原体、微生物等。河流渗滤系统可以作为饮用水的预处理步骤,人类也很早就开始应用这一廉价的、有效的自然水处理技术,然而针对特定的污染组分在这个渗滤过程的环境行为是怎样的,其去除机理和去除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为野外强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理根据。
傍河取水是开采地下水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河流渗滤系统自然净化作用的一种普遍方式。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是河流的侧向入渗补给,因此,地表河流的水量与水质的好坏,对傍河地下水源地的开采量和水质影响均比较大。以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和湖泊水体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对上覆地表水体的影响,却很少研究河流沉积层-地表水界面作用对地下水体的环境影响。而河流水动力条件比湖泊和海洋更加复杂,加上目前河流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特别是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机污染的严重态势,污染物在沉积物-地表水界面发生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环境行为,而地表水在这些作用的影响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河流渗滤系统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内容,而且研究污染物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还可以为减少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影响提供治理措施,因此,河流渗滤系统中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美国地下水中的化合物约有200多种,其中有机污染物约占175种(Chih-Ming et al.,1997)。以色列某深部含水层中苯和甲苯浓度分别为700×10-9mg/L和400×10-9mg/L(Zoller,1993)。石油污染是我国石油化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类型,目前包括河北平原、南阳油田、山东淄博大武水源地、京津唐等地区都出现了地下水石油污染(郭永海等,1996;郭华明等,1999;徐绍辉等,1999)。其中苯系物(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 and xylene,BTEX)不仅是燃油的成分,还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化工原料,微溶于水,易挥发,毒性大,难降解,在地下水中容易迁移,因此,这类挥发性污染物的发生、分布及其在环境中的归属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Bianchi et al.,1998;Busoon et al.,2003;Douglas et al.,2002;Lee et al.,2002;豆俊峰等,2006;李玉瑛等,2007;李志萍等,2007;沈学优等,2005)。鉴于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危害性及复杂性,以及目前本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本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上述基础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且可为地表及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治理、水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高含硫气藏开发生产的进行,地层压力将会逐渐地下降,元素硫在含硫天然气中的溶解度也会逐渐降低,当地层压力降低到某一压力的时候,元素硫开始从含硫天然气中析出,则该点的压力为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临界压力。在这里,假设储层温度保持不变。
当地层压力低于该临界压力后,元素硫开始从含硫天然气中析出,析出的元素硫颗粒可能会随气流运移,进入井筒; 也可能会在储层中沉积,堵塞储层孔隙。地层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区别于常规气藏开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影响高含硫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1)元素硫溶解度及沉积运移实验研究意义
在储层条件下,析出的硫可能为液态硫或固态硫微粒。但根据元素硫相态以及地层温度和压力,析出的元素硫往往都是固体,即一般高含硫气藏,析出的硫都为固态硫微粒。固态硫微粒在地层发生的沉积会对含硫天然气渗流产生影响。元素硫颗粒析出沉降的机理及运移方式,是否会对储层产生伤害及伤害程度都有待实验深入研究,其临界携带流速计算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些都是合理高效开发高含硫气藏的重要研究内容。
(2)含硫气藏储层改造铁离子伤害研究意义
根据低渗透储层常规开发方式,储层改造作为低渗透率储层单井增产的重要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高含硫气藏,是否还需要储层改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储层改造时,酸液配方中铁离子产生的伤害已经被得以关注,室内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铁离子沉淀对储层所产生的伤害,但在储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其伤害程度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3)元素硫沉积的储层伤害模型研究意义
随着含硫气藏的开发生产,地层温度和压力也随之降低,元素硫将会析出堵塞储层,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孔隙度降低,严重的可能完全堵塞储层。分析元素硫沉积引起的含硫饱和度与地层各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元素硫沉积伤害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考虑束缚水影响的元素硫沉积伤害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实际储层往往存在天然裂缝,为丰富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伤害理论模型,考虑天然裂缝的影响,建立了碳酸盐岩裂缝气藏含硫天然气元素硫沉积预测模型,分析裂缝开度、产量、生产时间等参数对气藏含硫饱和度的影响将丰富含硫气藏伤害理论模型。
(4)考虑元素硫沉积的产能方程及物质平衡方程研究意义
由于压力降落最快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附近,元素硫析出也主要集中在该区间,常规的产能方程已经不再适用,随之而来的无阻流量及合理产能的确定也就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所以建立考虑元素硫沉积的产能方程对于高含硫气藏的合理开发配产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地层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元素硫析出将会占据储层部分孔隙,使得储层地下孔隙体积平衡方程发生变化,高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在开发生产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元素硫颗粒将会析出,常规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体积平衡)此时已经不再适合,这是因为由于有元素硫的析出,整个含硫天然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天然气密度发生变化,所以在此平衡方程的建立必须从质量平衡出发,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物质平衡方程。
(5)含硫气藏水平井产量及产能预测模型研究
由于元素硫会随着含硫气藏不断开发生产从天然气中析出,如果不能及时携带出,就会沉积堵塞储层。气藏水平井产量预测公式较多,但考虑元素硫析出沉降的气藏水平井产量公式还极少,以四川某含硫气井为例,建立一套适合该区块的含硫气藏水平井产量公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含硫气藏没有开发之前,建立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分析影响含硫气井水平井产能因素,对后期含硫气藏开发动态方案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为阿勒泰地区编制国土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根据新疆阿勒泰地区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应用新方法利用可持续发展、民族发展理论等,结合阿勒泰地区区情,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存在问题。参考借鉴国内外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区域国土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研究探索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等,制定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把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阿勒泰地区特色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成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以及相关决策部门编制资源及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如为阿勒泰地区编制国土资源规划、土地、矿产、水资源、畜牧和草场、旅游资源规划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二、促进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阿勒泰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相对较低、资源家底和潜力认识不清,资源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项目在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进行客观界定的前提下,对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国土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地区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摸清阿勒泰地区主要国土资源家底,评估资源潜力,并对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价,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为该地区制定和落实区域国土资源及产业、环保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证支持
截至2012年末,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10余年。国家、部门及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也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措施。
本研究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回顾,对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战略的研究日趋紧迫,如何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主要优势特色资源,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是未来新疆及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阿勒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保护将有力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提供发展动力,将更好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四、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阿勒泰地区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地缘独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加快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制定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阿勒泰地区的土地、矿产等5种国土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提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这种资源发展战略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典型的特征,因而可作为国家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区域层面的实证研究素材及成果。从学术层面而言,本研究为我国其他与阿勒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相近的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和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为中国正在编制的国土规划提供区域国土规划实证研究支撑
2010年9月,全国国土规划前期研究和纲要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将涉及未来二十年的国土规划,共有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在内的28个部委参与其中。这是我国首部国土规划纲要。本轮国土规划的定位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土自然条件,对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统筹谋划和综合部署。本轮全国国土规划将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合理确定评价对象,明确区域国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选择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在此基础上,统筹重大基础设施,调控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城镇分布格局,加强广域国土合作,促进国土协调发展,并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这种评价是全国性的、综合的、系统全面的。而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是针对区域性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布局,以及国土综合整治方面的内容。本书努力为我国正在编制的国土规划提供一些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方面实证研究素材,特别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实证研究成果。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入。通过农用地分等工作,可以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重庆市农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全面评价重庆市农用地的质量,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管理方式的转变。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领域广泛,由此所建立起来的重庆市农用地基础数据库,将在土地利用、土地评价、改进征地制度等方面得以体现。当前,则在土地整理、征地制度改革、农用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等方面得以应用。研究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科学量化土地的数量、农用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奠定基础。
(2)为较好地落实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以及时改进。
(3)为土地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政策和制度,提高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二)研究意义
农用地分等工作是重庆市第一次针对全市农用地质量进行的最全面、最科学的研究和评价,摸清了重庆市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及资产价值,揭示了重庆市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对重庆市土地管理具有历史性、战略性重要意义,将为重庆市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1. 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农用地分等按照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将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科学有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提供基础
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延伸,是对农用地质量更全面与更精确的评价。通过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可以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其分布,为土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征地补偿及相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为按等级折算提供技术平台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重效果。因此,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保持重庆市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成果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并将其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弥补了目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评价体系。
5. 为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
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分等成果中土地质量分布状况,研究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的应用,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耕地质量评价及应用的方法、程序和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科学性。

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范围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都为污染物的处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允许排放。然而,目前地表水体中的许多污染物,特别是一些高浓度、有毒、致癌、致畸的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难被彻底净化,或者由于处理废水量大、处理时间长,加上环保技术相对落后,造成大多数废水处理设备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下,处理工艺复杂,处理费用很高,致使许多工业部门的大部分污水根本没有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已污染的地表水体很有可能进一步入渗污染地下水。值得重视的是,河流渗滤系统对入渗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这种自然净化过程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已污染的河水在入渗地下水过程中被河流渗滤系统净化的机理和净化效果,从而更好地利用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避免河水中污染物进一步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
针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水质状况等实际情况,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应用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热点问题。如德国很早就开始研究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尤其是在1986年莱茵河发生污染事故之后,德国环境保护局等政府机构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对河流渗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取得丰硕成果并部分运用于实践,目前,整个德国饮用水的供给总量中约16%是通过河流渗滤系统净化作用获得的。近年来,美国环保署也不断加大对河流渗滤系统研究的资助力度,仅2001年就资助了至少四个项目,总经费超过200万美元,例如在河流渗滤过程中,颗粒物及病原体的去除作用研究获得了536 000多美元的资助;同时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已在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加州、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等地的城市供水处理过程中开始运用河流渗滤作用,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受德国等国家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的吸引,匈牙利、韩国、瑞士等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研究目的所限,而且发达国家水环境状况好转,严重污染河流比较少,因此,目前国外涉及污染河水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较少,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强化措施的研究尚不多见。
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将河流渗滤系统应用于水处理的时间可能更早,但开展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只是近年来,有宿青山等(1991,1993)、翁焕新(1995)、翁焕新等(1997)、俞艳荣等(1998)、马唐宽等(1998)、薛禹群等(1998)、谢水波等(2000)以及吴耀国等(1999、2000、2002a,b)、李金荣等(2004)利用野外监测手段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一些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河流渗滤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净化功效,但对河流渗滤系统中特定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而关于其强化措施研究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少。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表明,河流渗滤系统可以显著地去除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素、颗粒物、病原体、微生物等。河流渗滤系统可以作为饮用水的预处理步骤,人类也很早就开始应用这一廉价的、有效的自然水处理技术,然而针对特定的污染组分在这个渗滤过程的环境行为是怎样的,其去除机理和去除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为野外强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理根据。
傍河取水是开采地下水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河流渗滤系统自然净化作用的一种普遍方式。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是河流的侧向入渗补给,因此,地表河流的水量与水质的好坏,对傍河地下水源地的开采量和水质影响均比较大。以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和湖泊水体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对上覆地表水体的影响,却很少研究河流沉积层-地表水界面作用对地下水体的环境影响。而河流水动力条件比湖泊和海洋更加复杂,加上目前河流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特别是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机污染的严重态势,污染物在沉积物-地表水界面发生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环境行为,而地表水在这些作用的影响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河流渗滤系统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内容,而且研究污染物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还可以为减少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影响提供治理措施,因此,河流渗滤系统中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美国地下水中的化合物约有200多种,其中有机污染物约占175种(Chih-Ming et al.,1997)。以色列某深部含水层中苯和甲苯浓度分别为700×10-9mg/L和400×10-9mg/L(Zoller,1993)。石油污染是我国石油化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类型,目前包括河北平原、南阳油田、山东淄博大武水源地、京津唐等地区都出现了地下水石油污染(郭永海等,1996;郭华明等,1999;徐绍辉等,1999)。其中苯系物(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 and xylene,BTEX)不仅是燃油的成分,还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化工原料,微溶于水,易挥发,毒性大,难降解,在地下水中容易迁移,因此,这类挥发性污染物的发生、分布及其在环境中的归属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Bianchi et al.,1998;Busoon et al.,2003;Douglas et al.,2002;Lee etal.,2002;豆俊峰等,2006;李玉瑛等,2007;李志萍等,2007;沈学优等,2005)。鉴于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危害性及复杂性,以及目前本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本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上述基础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且可为地表及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治理、水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华北东部显生宙以来独特的地质背景和地壳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世界级大陆动力学过程为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壳幔交换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地质条件。华北克拉通内部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新生代火山岩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表明,前寒武纪地壳与现今地壳的组成是不同的 ( 翟明国等,2002) 。这些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表明它们应有统一的、更深层次的动力学背景。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重大转折和岩石圈减薄是近年来我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 ( 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 Fan et al.,1991;Fan et al.,1992; Menzies et al.,1993; 胡受奚 等,1994; 池际尚 等,1996; 任 纪 舜 等,1997; 邵济安等,2000; 翟明国等,2003) 。
初步研究表明,北京西山区域热变质作用从印支期开始,且变质程度最高,地表出露的变质岩可达角闪岩相 ( 蓝晶石-十字石带) ,与大陆地壳的中地壳的变质程度相当。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十字石地质温压计求出的蓝晶石-十字石带温压条件,以地壳的平均密度为基础得到的变质作用深度为50km ( 王方正,1990) 。这就意味着印支期中地壳—上地壳的厚度已达 50 km。如果印支期幔源岩浆事件确实存在的话,它应当是引起华北克拉通 “地台活化”的驱动力,也是引发中生代强烈火山活动及其后大规模花岗岩侵入的 “前奏曲”。因此进一步详细的区域热变质作用温压条件、深度的研究可以为研究中国东部显生宙下地壳厚度及加厚机制提供地质约束。北京周口店侵入体是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典型的中生代中酸性深成岩体,形成于 160 ~125 Ma 之间。目前一般认为,除由玄武岩岩浆分异演化来的少数幔源花岗岩外,中酸性岩浆主要来自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周口店侵入体形成深度的研究,可以对大陆下地壳的厚度进行地质约束。因此北京周口店侵入体形成深度和源区深度,同样也可以为研究中国东部显生宙下地壳厚度及加厚机制提供地质约束。
选择北京西山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和热变质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在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华北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能为研究中国华北东部中生代中下地壳厚度及加厚机制提供地质约束。

7.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1、定义不同:
研究目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与理由。
研究目标是指具体的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研究内容则是与研究目标对应的具体可操作的一个个研究点,是指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具体研究内容。

2、目的不同
研究目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一个是目的,一个是研究的主要事项。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个结论。
3、具体内容不同:
研究目的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研究目标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研究内容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8.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区别